一、走进景迈山,探访千年茶山
享受完拉祜族充满民族风情的歌舞后,我们离开了李娜倮老师家,多少离愁别绪,多少依依不舍,都化作了拉祜山乡老达保那首动人的歌曲《实在舍不得》。我们继续驱车前进,前往拥有一千三百多年种茶历史的景迈山。
景迈山秀美风光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海拔1500米,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作物。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显著的保护利用民间文化遗产成效,位列于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日本茶叶专家松下智和八木洋行先生称景迈山为“人类茶文化史上的奇迹”“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景迈村系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辖的一村委会,有村民3000余人。
景迈山留念
登上景迈山顶,汽车不能进入茶林。在澜沧文化旅游局熊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全员徒步深入深山。沿着一条小径,我们进入古茶林,两边是原生态的参天大树,树下是一棵棵碧绿的茶树。熊主任介绍道,当地有一千三百多年的茶叶种植历史,种植技术十分成熟。茶叶分春茶和夏茶,一般来说春茶雨水量适宜,品质较高。同时,茶林里还有很多蜜蜂,蜂蜜也是当地的主要农副产品之一。
文化旅游局熊主任为我们悉心介绍景迈山文化
观察完茶树,我们与路过的当地人打了招呼,在他们的热情欢迎下,我们走出茶林,前往在茶林入口附近的当地村落。
“西行小分队”与当地人热情交谈
二、经济与环境,全球经济化背景下的平衡
当地的村落很集中,就在茶林下。走进村落,我们就看到村头几户人家门口摆着简朴的摊位。这种经济模式非常简单,主要是茶叶,蜂蜜,螃蟹脚等农副产品的出售以及旅游业。虽然当地与外界沟通不多,但依旧在原生态的环境下发展着经济。与其他一些目光短浅的商业化村落不同,景迈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重视环境的保护。
主人家的奶奶在挑茶
2009年,景迈山启动申请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正式公布,这是第一个把茶园作为“国保”单列的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还公布了遍布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与茶相关的茶马古道,无论如何,这其实已经意味着拿到了申请世界遗产的入场券。
为了不污染土地,上山的路被砌成了石子路而不是柏油马路。就连当地的下水道电路的建设也没有破坏大自然。林下种植、茶树没有经过人为矮化,这使得森林在茶树的商业化种植下得到了保护,参天大树下存活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古茶林也成为全球罕见的奇观。普洱市正式启动了景迈山古茶园的申遗程序,申报的是文化景观类遗产。
三、寄宿深山民宿,迎接新的一天
早上7点,大家早早起床,在谭珊红学姐的带领下,女生们开启贤妻良母模式,煮了面条和配菜。闻着深山清新的空气,配着云南特色的辣酱,大家吃地津津有味。新的一天,我们出发前往景迈山上的布朗族文化保护园区,寻找当地的文化大师。
“西行小分队”的民宿生活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景迈山脚的布朗民族文化园区。
走进布朗族
进入园区,我们参观了布朗族的图腾,还看到了一块壁画,根据壁画作者魏晓光老师的介绍,这幅壁画记录了布朗族的神话传说与历史变迁,绘画工具均用大自然馈赠的植物所制。
“西行小分队”与魏晓光老师合影
参观当地画展,了解民族文化
正当我们在仔细观察着壁画时,我们见到了一位老人。打完招呼我们才知道面前这位苏国文老师是当地布朗族文化保护协会会长,是一位布朗族文化与茶文化大师。他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了文化长廊,一边品茶,一边给我们讲述了布朗文化,让我们与拉祜族语言进行了对比。
“西行小分队”与苏国文老师
经过这几天的相处,我们都非常感谢这次西行计划能够让我们认识彼此,云南此行,给了我们美丽的风景,给了我们知识文化,也给了我们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景迈山调研小结:
布朗语与拉祜语一样,受众人数少。在全球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拉祜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语言的使用上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语外,还会兼用本国通用语和其他民族语言,形成多语关系。我国的少数民族情况多是如此。
母语和兼用语以一定的比例构成一个双语或多语的语言关系系统,二者在功能上相互补足、各有其责。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民族在使用母语和兼用语的比例上存在一些差异。有些民族的母语和兼用语比例恰当,语言关系和谐,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但如果母语和兼用语比例失调,就会出现语言关系的不平衡,其结果会造成母语衰退甚至濒危,或兼用语未能发挥其作用,阻碍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文案来源:路怡彬 葛 翔
图片拍摄:范 猛 路怡彬